“有时是治愈,常常是帮助,总是去安慰”。这是世界第一家肺结核病疗养院创建者特鲁多医生的名言,也是对医学现状的一种准确表达。时至今日,这段名言仍是医生们遵从的行医准则。但是,在临床一线工作30多年、见证了无数生死病痛之后,我有了新的感悟:一个世纪过去了,在特鲁多医生提出的这3种场景之外,或许可以有新的场景,而且这一场景可以对前3个场景进行修正。
什么场景呢?请允许我分享三个故事。
第一个故事让人伤感。
一天上午,一对姐弟带着母亲来到我的诊室。老太太已是晚期妇科肿瘤,全身广泛转移,没有手术机会,化学治疗效果也十分有限。在支开老太太后,姐弟俩返回诊室,请我一定要救救他们的母亲,说无论花多少钱都可以。但我只能遗憾地告诉他们,来得太晚了。
绝经后出血是需要高度警惕的危险信号,一定要及时就医,慎防恶性疾病的发生。遗憾的是,这一能够救命的知识点,老太太当时并不知道,直至今天还有许多人并不知晓。
第二个故事令人欣慰。
我收到过一面特别的锦旗。当患者满面笑容走进诊室给我送锦旗的时候,我一头雾水,她并不是我的患者。原来,在看了我的一期科普节目后,她按照建议去医院检查,发现患有早期宫颈癌,及时接受了手术,后来生活如常。前段时间她看到节目重播,很是感慨,于是专程给我送来一面锦旗。
第三个故事让我有着锥心之痛。
我12岁那年,母亲因为妇科肿瘤离开了我。由于怕影响我学习,母亲临终前请求家人不要告诉我她去世的消息。直到两个月后我放寒假回家,才得知这个噩耗,当时我就晕了过去。对我来说,那个寒假无比漫长,那个冬天特别寒冷。
母亲的离开,是我选择从医和当妇产科医生的原因。但是,母亲到底得的是什么样的妇科肿瘤,我一直都不知道。
直到母亲去世30年之后的2012年夏天,我才得到了可能的答案。当时我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进修。一天傍晚,我躺在医学院主楼前的草坪上,以妇科肿瘤专家的身份对母亲的病情进行梳理,认为母亲当时得的是子宫内膜癌,因为母亲有绝经后再次出血的现象,但是却被忽视和误读了。假如母亲或亲戚们能有一些医学常识,母亲就能够早些就诊,就不会那么早离开。因为,子宫内膜癌如果发现得早,是可以治愈的。
对于一些晚期肿瘤和罕见病,再高明的医生也回天乏术,再先进的医学也无能为力。但是,如果人们具有一定的医学常识,在疾病初期就发现苗头,尽早诊治,结果就可能大不一样。于是回国以后,在完成临床工作的同时,我开始致力于女性健康科普。
十多年过去,酸甜苦辣,乐此不疲。
行文至此,您可能已经猜到我想说的3种医学场景之外的内容了,没错,就是科普,或曰科学传播。医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经验科学,很多疾病防治理念,只有见识过,才可能关注。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名誉主任郎景和教授说过——“如果你仅仅是个好医生,就还不是一个好医生。”“科普是医生的职业良知和社会责任,医生要始终做科普。”
对某一疾病而言,科普做得越好,就有越多的人知晓相关的防治知识,疾病就越可能被早期发现和治疗,获得治愈的可能性就越大。相应的,无法治愈、只能安慰的晚期患者就越少。或许可以这样阐释医学科普的作用:将“有时是治愈”变成“常常是治愈”,同时降低“总是去安慰”的频次。
一个医生医术再高明,一天也做不了多少台手术,看不了多少个患者。但是,一本优秀的科普图书、一场精彩的科普讲座、一段实用的视频,可以让健康知识触及更广泛的人群。
普及健康知识,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,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、最经济、最有效的措施之一。由此看来,在特鲁多的名言之后加上“始终做科普”,非常契合健康中国战略,变成“有时是治愈,常常是帮助,总是去安慰,始终做科普”。这是一个医者的沉思,一个科普工作者的呼吁。
希望特鲁多医生宽宏大量,原谅我的无礼;希望医生同行海纳百川,认可我的观点;希望广大公众厚爱三分,并从这一改变中获益。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